close

  胡鞍鋼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5周年,為什麼中國會從“一窮二白”、“一大二弱”的中國變成世界最強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呢?
  如何衡量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首先,我們對現代化做一個簡單的定義。基於張培剛先生關於工業化的定義,我將現代化定義為:“全社會範圍,一系列現代要素以及組合方式連續發生的由低級到高級的突破性的變化或變革的過程。”中國現代化實踐,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人口最多、也最為成功的現代化實踐,不僅快速追趕西方現代化,還超越了西方現代化,具有極其豐富的內涵。
  怎樣從理論角度說明中國為什麼在百年衰落之後重新崛起,這涉及到國家發展生命周期理論。從這一理論看,中國先後經歷了現代國家現代化的發展生命周期,第一階段是初步成長期(1949-1977);第二階段是迅速成長期(1978-),到現在尚未結束。
  如何衡量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採用什麼樣的指標才能比較準確衡量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我這裡主要是進行中美兩國總量比較,採用了三類指標:
  一是與經濟發展相關的GDP指標,從GDP(購買力平價,1990年國際美元)指標來看,中國相對美國的水平從1900年的70%下降至1950年的17%,而後呈上升的趨勢,到2010年已經達到104%。最近,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數據(購買力平價,美元現價),也得出同樣的結論,2014年中國GDP相當於美國的102%;二是與現代化因素相關的發電量指標,中國相對美國的水平從1900年的0.01%,到1949年僅提高至1.2%,而後迅速上升,1980年為12%,到2013年已經達到126%;三是與科技發展實力相關的指標發明專利申請量指標,直到1984年中國才開始實施專利法,比美國(1790年)落後了194年,但是到了2013年,僅30年的時間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專利申請國。
  從中國相對美國水平看,這三大核心指標(經濟因素、現代化因素、科技創新因素),中國先後經歷了初步追趕、迅速追趕、並駕齊驅、不斷超越的現代化過程。由此可知,中國用了相對短得多的時間,實現了美國花上200多年時間走過的工業化、現代化過程。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即使中國在以上三大指標總量方面超過了美國,中國的三大指標人均量方面還與美國之間有相當大的差距,而縮小這些相對差距還需要更長的時間,也將成為21世紀中國追趕的重要目標。
  從中國創新能力看,決定了中國的國家發展生命周期,也決定了中國不僅能夠成功追趕美國,還會成功超越美國。
  “中國道路”是我們最大的創新
  中國最大的創新就是“中國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從改革一開始,中國領導人就十分自覺地提出了“中國道路”,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這一目標。1979年4月,李先念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提出,我們的現代化究竟怎麼個搞法,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對此,他代表中央政治局和國務院作了回答:我們一定要從自己國家的實際出發,走出一條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實現現代化的中國式道路。這是最早的“中國道路”的表述,當時只包括兩個基本因素:一是現代化因素,在當時是指“四個現代化”;二是社會主義因素,是指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經濟制度,這是從毛澤東以來一直所強調的最重要因素。後來,又包括第三個因素,即中國文化因素,這是基於中國的歷史來源的基本因素。
  中國道路的三大因素:一是不斷增加現代化因素,最大限度擴大生產、創造財富,最大限度利用現代要素,如土地、資源、能源、資本、勞動、教育、科學、技術、文化、信息、知識和制度、法律等。二是不斷增加社會主義因素,共同發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有目的地解決資本主義現代化過程中長期不能解決的經濟危機、金融危機、貧富兩極分化等十分嚴重的問題。三是不斷增加中國文化因素,對構建中國特色的理想社會有重大創新,如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學習型社會、安居樂業社會,以及走和平發展道路、構建和諧世界等。
  如果說,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第一個因素 與美國是基本相同的話,凡是美國具有的現代化因素,我們都要有,我們還要創造新的現代化因素。那麼,第二個因素和第三個因素就是中國現代化道路與美國道路最大的不同之處。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道路是獨特的,由此也顯示了獨特的三大優勢:即後發優勢、社會主義優勢和中國文化優勢。
  “中國道路”將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
  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中國在整個現代化的道路,儘管我們的這條道路還沒有結束,但是它已經成為一個成功的模式。如果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我們也將繼續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中國的現代化是世界人口最多國家的現代化。新中國成立時,中國是世界農村人口最多、貧困人口最多、文盲半文盲人口最多的國家。一方面中國現代化成功本身就對世界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另一方面中國現代化成功還會對外部產生外溢性或溢出效應。我們簡稱“中國貢獻”。有些是可計算、可量化的,有些是不可計算、不可量化的。
  第一,中國對世界減貧作出了最大貢獻。根據世界銀行提供的國際貧困線標準,1981年中國約有8.351億貧困人口,占世界絕對貧困人口總數的43.6%;到2010年,分別降至1.571億人和12.9%;同期,全世界絕對貧困人口從1981年的19.134億下降至2010年的12.15億,減少了6.984億。中國的減貧貢獻占世界絕對貧困人口總減少量的97.1%。
  第二,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越來越大。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庫提供的數據,2007-2012年間,不論是按照購買力平價還是匯率法,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6.46%和31.73%,都顯著超過美國(分別為13.32%和10.20%)。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中國是全球經濟名副其實的第一大發動機。
  第三,中國對世界貿易增長貢獻越來越大並居世界首位。2000-2007年間,中國對全球進出口貿易增長的貢獻率為10.05%,同期美國下降至7.99%;2007-2011年間,這兩個數字分別是19.48%和7.31%。尤其需要指出的是,1913年之後,美國就成為世界第一大進出口國。100年之後的2013年,中國首次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進出口國。可以預期,中國對世界貿易增長的貢獻還將會越來越大,並可以持續幾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中國之路”正在不斷驗證“毛澤東預言”、“鄧小平預言”。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之路”優於“西方之路”。也誠如習近平同志所言:“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作者是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
(編輯:SN0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v78uvyt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